查看原文
其他

细菌说:我也有艺术范 | 青晚报

中大青年 中大青年 2022-06-11


空气中,土壤里,包括你的两只手,到处都生活着你难以用肉眼观察的微小生物。我们比较熟悉的可能有大肠杆菌、霉菌、酵母菌。相信大家对细菌都不陌生,那么,请问:

      下列微生物中属于细菌的有:(多选)

A.大肠杆菌

B.酵母菌

C.乳酸菌

D.放线菌

E.霉菌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 C


怎么样,你答对了吗?答错的同学们也不要难过呀。因为小青今天要说的可不是生物学问题,毕竟这是一辆艺术大巴嘛。

细菌说:艺术创想



你眼中的细菌是什么样的?
一只长着鞭毛的杆菌?
还是培养皿里大大小小的菌落?

     图1. 显微镜下的大肠杆菌              图2. 不同色彩的菌落
(图1源:洪伟《多粒子示踪微流变与凝胶化的动态不均匀性》 图2源:曾繁文《微生物图像的视觉设计研究》)

当我们一提到细菌,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霉变、感染、疾病这些令人厌恶的名词。但让人无法想到的是,这些微小到无法用肉眼看到的生物,也有着艺术的想象力。


Tarah Rhoda 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写道:“在微生物学的研究中,通常要避免细菌的重叠生长,但我们在利用细菌作画时却会巧妙地叠加细菌来达到某些艺术效果。”


《纬线经线》

by Tarah Rhoda

《就是这么简洁优雅》

by Arwa Hadid


这幅细菌艺术品荣获2019年琼脂艺术大赛专业组的第一名。惟妙惟肖的鲤鱼和莲花占据了大半篇幅,整幅画共用到9种细菌原料。






该幅作品为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的形象。

《VRBG琼脂上的大法官》

by MICHAEL TAVEIRNE



《梵高自画像》

by Vanina Kirova







Vanina Kirova写道:“梵高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大师之一,因为他的每一幅画都充满了光的魔力和他的创作热情。”于是Kirova完成了这幅另类的《梵高自画像》,为了在琼脂上展现更好的效果,他利用大肠杆菌丰富头发的色调;利用从尿液里分离出的克雷白氏肺炎杆菌来创作背景中波浪状的笔刷痕迹。




来自纽约赛奥西特的七年级学生Kate Lin以这幅《生命圈》荣获未成年人组的第一名。她说道:“我想画一些与生命有关的事物,表现我们与地球、动物以及细菌的关联。”她很幸运,家附近的某个实验室开设了公开的琼脂艺术工作室,她利用荧光蛋白标记大肠杆菌,产生了奇特的视觉效果。 




《生命圈》

by Kate Lin







《我的肖像》

by Korey Abram




2019年琼脂艺术大赛的业余制作者组——也就是除了专业的生物艺术家和生命科学家之外的成年参与者的大奖颁给了《我的肖像》,其作者是来自德克萨斯州普雷里维尤大学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Korey Abram,他的自画像中红色是沙雷氏菌,黄色是微球菌。 

(图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当然,不只是细菌,真菌,病毒以及衍生物等微生物材料都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媒介。艺术家借由微生物的形态、颜色、结构、生长繁殖,进行艺术转化,述说自己的思想。

细菌说:微生物艺术源起



微生物作为创作的媒介,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们追捧的新兴生物媒介艺术形式之一。目前,微生物艺术仍处于“幼儿期”,不过现代生物艺术公认的开山鼻祖是青霉素的发明者——英国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
 
1928年,弗莱明公开展示了其实验过程:他将一组经过特殊的人工染色培养的微生物细菌布置在纸上,将其孵化过程呈现出来。这一行为虽然不是在艺术展厅中完成的,却已呈现了某种观念意识,可视为生物艺术的雏形。
 

细菌说:微生物图形的艺术化



微生物图形的情感转化


微生物图形拥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如微生物通过微小的生命形式释放出内在生命张力,所描述的生命痕迹;其本身代表着生命的起源;亦或是作为生物的繁衍、生存、竞争、死亡。这些话题带来的感悟与思考都是艺术设计的出发点。
 
霉菌为例,霉菌的出现意味着食物变质、腐烂,因此会引起人视觉上的不适,心理上的反感。但霉菌也可以用于生产工业原料、药,对食品加工,制抗菌素等。霉菌作为腐生生物,其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作用,是自然界中物质循环中必须的环节。因此霉菌这种常见易培养的设计素材,常常出现在现代艺术作品中,寓意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摄影作品《三分之一》by Klaus Pichler
(图源:https://klauspichler.net/)

Klaus Pichler用拍摄的各种被霉菌腐烂的食物,来表现每年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食物在运输过程、食品生产链和消费中被浪费,然而全球有9亿多人还在忍受饥饿。通过这样的腐烂艺术作品,他希望呼吁更多的人去关注粮食短缺等问题。

微生物图形的视觉转化


视觉转化可以理解为是对微生物生态图形进行再模拟,模拟可以分为:轮廓模拟、结构模拟以及肌理模拟。单一菌体的转化可以看作是轮廓、结构的模拟过程,而菌种菌落的转化则是肌理模拟。

  • 单一菌体


杆菌为例,杆菌一般是正圆柱形状,大部分都是直且平的状态,也有稍微弯曲的,两端大多为钝圆。在光学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杆菌还有鞭毛围绕在菌体周围。

 杆菌的鞭毛形式
(图源:百度百科)

对杆菌的结构特征仔细观察,提炼模拟菌体的轮廓、结构特征,对整体或局部的内容进行美化处理,再生成新的微生物图形,最终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

《脆弱的美》by 卢克·杰拉姆
(图源:中国设计之窗)
卢克还原了杆菌的外形轮廓特征,减少了鞭毛的数量,加强了鞭毛的弯曲程度。而轮廓整体选择玻璃这种特殊的透明材质去模拟形态。利用周遭环境与光照表现玻璃质感特有的反光效果,通过玻璃材质传达了一种脆弱的美。

  • 菌落


微生物生长聚集形成菌落。菌落的产生也就产生了质感,质感表现出肌理。菌落的美感是丰富的,其肌理形态多变,并会随着微生物菌落的生长产生视觉变化。

不同菌落的表现特征
(表格来源:参考文献[1])


除了这些不同的形态特征,菌落也是有颜色的。如紫色色杆菌菌落颜色是深紫色,玫瑰考克氏菌菌落为粉红色,产靛福格斯氏菌菌落为蓝色。
 
根据不同的菌落形态特征,对应所需要的视觉形态,筛选出需要的菌落种类,再用这些有色的菌落作为颜料,便可“绘制”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

《有秩序的空间》by 陈友桐
(图源:中国当代艺术数据库)
这幅作品清晰地展示了放线菌菌落的形态,干燥多皱的肌理效果以同心圆的纹路向外扩散。陈友桐利用培养液的区域有序分布遏制菌落的生长,最终菌落在作者设定的地方有序生长、争夺、死亡,通过描绘微生物菌落的生长肌理呈现的是一场动态的细菌与抗生素之间的疆界斗争。

细菌说:微生物艺术——起步期


目前,对于微生物新媒介的艺术设计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只有少数的艺术设计者有所涉猎。但正如苏迪所言,艺术本来就是尝试性和探索性的,艺术家的主要职责就是提出问题,让社会去思考。
 
近年来,跨学科领域合作愈发频繁。微生物所呈现的独特的图像也成为艺术创作过程中丰富的灵感源泉。
 
创造微生物艺术的目的并不局限于自身的内容,它是为了发展未来艺术,对待生物艺术的一种全新态度。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去面对。

参考文献:
[1]饶鉴,曾繁文.微生物图形的艺术化研究[J].设计,2018(13):146-147.[2]李恺悦,孙欣.新媒介——微生物平皿艺术[J].艺术科技,2017,30(09):71-74+173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当单车与行人“共享”路面时 | 中青报道


《海上钢琴师》——扎根在海上,旅行在琴键之间丨视界



今日小编:徐婷婷、老建文
初审:郑梦婕、万永昊
审核:刘洁予
审核发布:马明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